开启辅助访问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895|回复: 0

漳州石码教会历史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30 16: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
漳州石码教会历资料


漳州石码教会历史资料

[NextPage石码教会历史资料]

......

              在漳州,支持和反对太平天国的两派民众之间发生了冲突。余老师和他的同事刚刚来到漳州,被一些义愤填膺的民众怀疑为是叛军的支持者。在当时盛行的无政府状态下,许多无辜的人遭到指控,并在毫无公正可言的民众法庭上接受草率的审判───余老师所遭遇的正是这种情况。虽然余老师是无辜的,但他仍被判犯有叛乱罪,在被捕的几个小时之后被斩首。他的同事历经周折才逃回厦门,并向教会报告了所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这一事件的发生推迟了在漳州建立传教中心的计划,但此后传教士和布道者仍然经常去漳州走访。

             传教工作在内地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漳州遇到的挫败。最初在白水营的传教工作获得了成功。白水营位于厦门西南约20英里处,只有约5000居民,并不是一个大镇,却是个商业中心。它位于山谷中,四周有一些农业村落。在镇上每隔三天就有一次集市,吸引了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的人们。虽然归正会传教士曾来这里走访过几次,但首先给当地人留下持久印象的是英国长老会的宾为霖牧师。1853年秋,宾为霖在归正会两位当地信徒的陪同下走访了白水营。次年1月,他们第二次来到这里,这次他们计划只停留几天,但最后他们却在这里住了近两个月。从宾为霖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情况:

        我于9号离开厦门,在两位美国归正会信徒的陪同下开始传教旅行,从那时起我们便一直住在这个小镇。每逢集日,上千人来这里做买卖,我们向其中的一些人讲道;在其他的日子,我们就去周边为数众多而且人口密集的小村子里讲道。每到之处,人们都友好地接待我们,并认真地听我们讲道,其中一些人可能还会有所收益。(26)
   
             在所有这些传教活动过程中,宾为霖继续埋头于他作为福音传道者的工作,而把日常牧师职责和财政方面的工作交给厦门归正会处理。我们可以从他写的另一封信中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对于这里的人们,我希望继续履行相同的职责───即把我的工作集中在讲授和布道方面,而把具体的牧师行政职责留给其他人去做。我已经送了八个人到厦门,请美国归正会的兄弟们对他们进行洗礼前的考查。归正会的兄弟们对此是很关心的;我告诉他们,为了白水营人民的利益,现在是应该在那里设立一个传教分站的时候了。他们现在有能力这么做,并可以聘请当地的信徒作代表。(27)
   
              罗啻和打马字接受了宾为霖的建议,时常去白水营为那些希望受洗的人进行考查,并为合格的人举行洗礼仪式。和宾为霖一样,归正会的传教士也对当地人精神的觉醒产生了深刻印象。罗啻于1854年3月走访白水营时,写到他“看到人们的精神正在觉醒,充满了探索的兴趣”,而他“以前从未在中国人当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28)
   
               1854年8月宾为霖返回英国停留一年,他在白水营的工作由刚到厦门几个月的另一位英国长老会传教士詹姆斯•约翰斯顿牧师接替。此时的英国长老会开始更多地负责本会的财政管理,而归正会继续负责对希望接受洗礼的人进行考查,并对合适的人举行洗礼仪式,同时为那些需要进一步学习的信徒提供培训。1854年5月17日,一个由五位成员组成的教会在白水营正式成立。最初这个教会所属机构并不明确,后来归属于英国长老会。

             1855年约翰斯顿牧师因健康原因回到英国,他的工作由杜嘉德牧师接替。杜嘉德牧师在英国长老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如同打马字在美国归正会中作起的作用一样。正是在杜嘉德牧师的领导下,英国长老会在白水营负起了传教的全部责任,包括牧师职责和财政管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英国长老会开始更加关注厦门市的传教工作,他们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厦门港建立了自己的传教站。但他们沿用了以前的做法,即继续请归正会信徒来协助他们的工作。

    同时,归正会传教士们决定要战胜他们在漳州的不幸遭遇以及牺牲了一位福音传道者所带来的损失,继续在内地进行更加直接的传教活动。归正会在内地一直都是为英国长老会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1854年底,罗啻和打马字决定派两位有文化的信徒去石码,在那里,来自白水营附近的中国基督徒已经开展了一些福音传道的工作。

             1854年底,罗啻给回英国休假的宾为霖写了一封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欣喜,因为中国福音传道者的工作颇有成效。

             一切再次如我们所梦想的那样。我们在石码的工作总的情况就如同你在白水营所目睹的一样。在这里传教的人员几乎都是(来自白水营和厦门的)的兄弟……不久,人们聆听福音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日夜不停地为他们讲道;兄弟们轮流布道,有时经过三、四天连续讲道之后,他们累垮了,回来的时候声音几乎都哑了。我们租了一幢房子作为礼拜堂,几乎和白水营的礼拜堂一样大。在这里人们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讲道、学习圣经、祈祷和礼拜。有大概十五个人看来在精神上经历了重新塑造,其中几个人表现出令人欣喜的精神和道德的重生……我上周在那里进行走访后发现,我们非常有必要接纳这些人加入教会。(29)
   
           罗啻和打马字时常去看望石码的福音传道者们,给他们建议并鼓励他们的工作。因为缺乏传教人员,所以他们在那里只能短暂停留,在下面打马字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传教士晚上乘船到达……然后被领到礼拜堂,向充满渴望的集会者们讲话直到夜间11点或12点,然后在一张临时搭起的床上躺下休息(会众是不休息的),第二天一早就被叫醒继续和人们谈话,这样一直到启程返厦的时间到来。(30)

              第一次施洗仪式是1855年1月举行的,当时打马字和英国长老会的约翰斯顿牧师一起来到石码对那些希望受洗的人进行考查,传教士用心判断有哪些人真正获得了精神的重生。在年底之前,共为27人举行了施洗仪式,其中22人是成年人。

              最初石码的传教站和白水营一样是属英国长老会和美国归正会所共有的合作机构,不久后,石码传教站成为归正会所特有的机构。1859年,在归正会传教士的组织下,石码教会正式成立,这是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归正教会。教会还拥有两个传教分站。

              石码教会成立不久,厦门新街仔教堂和竹树脚教堂的会众开始讨论划分为两个教会的问题,1860年夏末,两个教堂分为两个独立的教会,各有其教会长老议会和执事。这样,在中国的归正教会就增加到三个。从此以后,拓展传教范围的工作发展得更为迅速。19世纪结束时,归正会在闽南地区建立了十一个教会,拥有近三十六个传教分站。

......

摘自《归正教会在中国》一书
(THE REFORMED CHURCH IN CHINA 1842-1951)
白水营堂会史略()


                白水营为漳辖南溪重镇。居海澄、漳浦等县,出入厦门要口,福音之欲入南溪内地,必由是处。

               当一八五一年,英长老会牧师宾为霖到厦,遂谋布道此镇,惟因初来部署未定,且以归正教会,虽有基础,亦尚在襁褓时期。迨一八五三年,宾牧师方与新街会友林德全等,同蒞白水营及附地布道,蒙主宏恩,多人闻而受化归主,是为白水营教会妈始基,是年冬,牧师仁信继之。

               一八五四年春,宾牧师以白水营听道者,有承受真理之诚,而己又不欲膠定一地,乃志在周流布道,兼因用(雅谷)医士病,须偕回国,故请归正教会牧师罗啻、打马字二牧师,先往考查信者所信道理,再往施洗五人。七月罗牧师复往施洗四人,十一月又施洗五人,而白水营教会以立,归英伦长老会仁信牧师教治焉。

              未几,白水营会友,有经商石码镇者(石码为西溪首镇口),乘机播传真理,多人嘉纳(石码教会根源於白水营,而马坪、龙文时等处教会,同出一系),每月晚餐,轮集於白水营、石码、马坪,甚形活泼云。

               当石码嘉纳福音时,厦门教会闻而遣传教士前往施洗。一八五五年,在石码四次施洗於二十二人,石码教会因以成立,归归正教牧师教治焉。

              白水营教会既已成立,遂逐渐传入附近,东南推进於西洋墟、洋尾桥、龙文时、湖西、镇海等处。西南沿溪到官;陆行而设教於坑尾、桥内、长桥、盘陀、浦邑等处;终且到云宵、诏安。福音兴盛於漳浦全属与附近,漳浦又为长老会人材渊敷。

              追溯始初,教会虽亦受种种艰难,然兴进锐速,可谢主恩。白水营既逐渐兴盛,遂于一八六二年,建立教会,为英长老会首实教会。一八七六年,聘陈宣令为选牧师。一八八六年冬,陈牧师移任泉南堂会,而白水营於陈宣令允泉南聘请之时,遂选聘安海堂会牧师陈甘泉以继任。一八九三年十月,陈甘泉又为漳州堂会聘去。一八九四年,又选吴勤为其牧师,任内建筑现用会堂。一九○一年四月,吴勤为西公会请往别处传道。一九○三年四月,再聘杨乃甫为其牧师。一九○五年十一月,杨乃甫退就廻澜书院监席。由是十余年来,虽谋选聘,而未得其人,教会未免有羊无牧之虞,不禁为该会殷忧也。


摘自许声炎编撰《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
第二卷 南方教会史略(漳南溪部)
《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第五卷
归正长老会史略(漳西溪)
                西溪长老会,为美归正长老公会所设。现有自治堂会凡九,曰石码,曰漳州,曰小溪,曰天宝,曰南胜,曰坂仔,曰侯山,曰龙山。编者於部份,甚为生疏,编制史略,仅由各该会报告,并力搜漳泉长老大会过史,漳属大会近史,以为参互考证。其平和辖之小溪、南胜、坂仔、侯山则幸有故牧师林至诚,寄樖登通问报之遗录。林君於该遗录,曾嘱“后之修史者,不可加减”,故编者秉承遗徽,而腾於史。外有漳州堂会牧师黄沧海君,寄来手稿,堪作编制之料,其余堂会,或仅数行简言,或则全无,姑就採索得之,以待后之修编也。

                石码堂会史略()  (参第二卷白水营史略)

                石码,为闽南内地最重要商埠。外通厦门,仅平稳水程六十里,西达漳城,只淺水港路三十里,西北溪溯流长泰、龙岩,直上汀州,东南至海澄,连南溪之浮宫、白水营。在交通未便,轮舶未通时代,既成四通八达,为港汊溪流之中点,商人称便之区。况水有轮船汽船之疾馳,陆上有厦漳铁路自嵩屿至江东桥,一衣带水而石码在望,近又改造市衢,筑成马路,汽车由浮宫而海澄,而石码,而漳州,直入内地。公园美观,游人如鲫,至出产以米(漳码之米运出供应厦泉潮汕甚多)、菓、杉、竹、红料为大宗,应各附近之需,兼供台湾南洋之求。其余物产,几乎应有尽有,搬运无时或息,诚闽南内地第五要口也。

               一八四二年,美国归正长老公会,设教於厦门,数年之经营,而后成立闽南教会基础,建有新街、竹树两会堂。一八五○年,英伦长老公会,医士用雅谷,由香港到厦。一八五一年,宾为霖牧师,亦由香港来,与用医士同心辅翼已成之会。一八五三年,率新街会友,往白水营及内地布道,在白水营得有机会,设立圣会。一八五四年,在白水营三次施洗与十四人,而为英长老会始实。伊时信徒,有到石码经商者,乘机布道於石码,得多人嘉纳,厦门教会闻之,而遣派传道前往诲训。一八五五年一月,施洗与七人,三月又七人,七月又六人,九月又二人,是年共进教者二十二人,教会以立,而为西溪首立教会,嘉种来自白水营,灌输归於美公会,而为美公会内地始实焉。

               始初设教者,有英美之殊,而信教者,同宗一主,甚为热切,此闽南教会所以自始结合,为全国之冠也。当其时石码、白水营、马坪、龙文时等处,先后成立教会,信徒时相过从,互相讲求,勉力相助,每月晚餐轮堂共守,虽远在数十里之会友,亦争相趋赴,较之近今,咫尺猶多推诿,实叹不古若也。

               一八五九年,即咸丰九年三月,以教会雏形渐具,乃选立长老执事六人,以资教治,而堂会以成,一八六二年,得派代议长老,出席漳泉长老大会,而与自治会议焉。

              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蒙大会准令漳州自为堂会,移属漳州堂会者,计男女会友五十一名,小儿七名。

              一八七二年,教会因见厦门新街、竹树两堂会,有自聘牧师,乃亦勉力捐输,禀准於大会,聘立张益三为牧师,嗣因张牧为儿子殤殂,杜康解忧,为大会斥退(后再复职天山堂会终焉),时一八八二或八三年也。

               自张牧退职,公会派林文曲摄理会务,一八八七年,选聘林文曲继任牧师。一八九三年林牧师移任井南堂会,一八九四年再聘郭雅笔为牧师,一八九八年冬,郭牧师应闽南圣道书院聘任讲席。一九○○年一月,光绪廿五年冬,又聘洪克昌为牧师,牧师老成持重,年将不惑,前主任美公会寻源道院,旋因寻源道院合於英公会之迴澜,以廻澜附设之中学,移设於寻源,而为寻源中学,君执寻源教鞭十余年,所造人材,满佈闽南,今之牧师、传道、教员、医士,多列门墙者。石码聘洪君为牧师,可庆得人。

               石码有支会,曰海澄,其建设乃自西公会,未悉始於何年,约言之,四十多年矣,与石码相去十里,其景象宛如晨星独伴晓月,人但举目仰见其耿耿,而究竟皆无所用其明亮也。
石码堂会史(参白水营堂会史)

               耶稣基督救世真道传入石镇,始自何年旧史无闻,故老逝矣,无从查考,惟据教纪册仅载一八五四年,打马字牧师接有会友七名入教。迨一八五九年设立长执六位成立堂会,至一八七一年漳州堂会成立,禀准大会,由石码堂会移出男女会友及幼洗小儿计五十七名,使属新堂会。越年张益三为牧师,屈计於今五十五年,嗣以张牧解任,至一八八七年,蒙大会立林文曲为牧者,历七寒暑,一八九三年文曲移牧南胜,逾年聘郭雅笔为本堂牧,越六载郭去任,至一九○○年蒙大会按立洪克昌以补牧职之缺。受任以来会务因仍,至集众礼拜之圣堂,虽经林文曲聊将旧式翻筑,讵耐堂中立六砖柱於视线殊形阻碍,且於十二年仰观中樑色忽变异,虑遭蛀坏崩折,时虞蓄重翻,驯至本夏重建议成,拆毁旧壁,重开新基,遂於后落脊上取得断砖两块,係林文曲於增时藏置者,该砖大意如左:

             “此屋购自王姓,由上樑至今,已历七十六载,中间为圣殿者四十多年,斯时略嫌狭隘,因得美公会协助,再予筑高於后落,撤去两房格墙,重造中脊,乃置是砖,书其来历,如后之教会大兴,要重改作可知其原由也,岁在主后一八九二年六月廿三日,本堂牧师林文曲、长老黄天恩,暨汲澧澜、来坦理、花约翰、栗山大、毕腓力共同督理云。”

               会众观此,僉曰前人之欲增高拓广此堂,猶备原由寄砖示后,吾等后起之人,重建此堂,费银一万有奇,豈可默默无留数字以之垂示后之览者乎,因备书原由,经历事实泐寄诸石,以垂於后云尔。(一九二七年民十六年)

               以上录故洪克昌原稿碑文,而支会海澄,创设自何年,堂会史册被红军焚完,难以稽之,堂会附设民立两等小学,培植人才亦属不少,史不可无一笔之录焉。一九二九春,欧阳侯继任为本堂牧师指已历九年,会友人数年增一年,一九三六年春设讲道所於园仔头,长老陈元福之志愿焉。

                    一九三七年欧阳侯附识

摘自许声炎编撰《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
欢迎站长相互探讨传教历史渊源   YKH

[NextPage石码解西堂碑文]


石码重建圣堂立碑纪实

洪克昌撰

                  耶稣基督救世真道传入石镇始自何年,旧史无闻故老逝矣,无从查考。唯吾教会纪册仅载一八五四年,打马字牧师按有会友七人入教,迨一八五九年设立长执六位。由是议事有记至一八七一年漳州堂会成立,禀准大会由石码堂会出照移男女会友及幼洗小儿计五十七名使属该会,越年聘张益三为牧师,屈计于今五十五年。嗣以张牧解任至一八八七年蒙大会立林文曲为牧者,历七寒暑。一八九三年文曲移牧南胜,逾年聘郭雅必为本堂牧,越六载郭去任。至一千九百年蒙大会按洪克昌以补牧职之缺。受任以来,会务因仍至集众礼拜之圣堂虽经林文曲联将旧式翻筑厨耐堂中立六时柱于视线殊形阻且于十二年前仰观中梁色忽变异虑遭蚁坏,崩折时虞蓄堂翻驯至本夏重建议成折毁旧壁,重开新基遂于后落眷上取得断砖两块系林文曲于增筑时藏置者该砖大意如左。

                 此屋购自王姓由上梁至今已历七十六载中间为圣殿者四十多年斯时略嫌狭隘,因得美公会协助再予筑高于后落撤去两房格墙重造中脊延置是砖书其来历如后之教会大兴要重改作可知其原由也。岁在主后一八六二年六月廿三日本堂牧师林文曲长老黄天恩暨没澧澜来坦理花约翰西山大果腓力共同督理云。

                 会众观此签曰前人之欲增高拓广此堂犹修原由寄砖以示后,吾等后起之人重建此堂费银一万有奇岂可默默无留数字以之垂示后之览者乎。因备书其原由经历事实沏寄诸石以垂于后云尔。

                 主后一九二七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重九日 本堂会众立

哎...哈利路亚,签到来了4...
金燈台團契歡迎您 立即登錄 申請戶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