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901|回复: 1

神学生涯互勉(上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9 2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
神学生涯互勉(   

                                                                                            


上.webp.jpg


今天(主日),忙碌了一天,没有时间安静写作。思来想去,还是将《神学生涯互勉(上)》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特别希望在神学院就读的弟兄姊妹能够建立应有的观念,免得走弯路!





神学生涯互勉(上)


一、牧者的基地,更是优秀神学家的摇篮

    神学院要培养出什么样的神学毕业生?这首先是神学院需要自身界定的一个话题,但从中国教会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神学院以培养适应各地教会需要的牧者为首要,其实还有许多神学院尚流于培养一些能够供应讲台的传道人为目标。因此,除了几所较为正规的神学院以外,还有不少神学院其实还不能称为神学院,可能尚属圣经学校的级别。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教会所办的神学院自1980年代开始已经培养了两代传道人。他们在各地教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带领教会前进。以浙江神学院为例,自1984年创办,至2014年11月,共毕业与结业学生1844人,分赴各地牧养信徒。浙江教会同时又有许多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华东神学院,以及海外神学院毕业的牧者,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按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的看法,人人都可以成为神学家,因为他们把神学的界定为:“基督教神学就是基督徒以耶稣基督跟随者的身份去思考和阐释以神为中心的生命和信念,目的在于让神透过所有基督徒的生命和行为得着荣耀。”[1]因此,只要是对神学有思考,且最终使神得荣耀的基督徒,都可以称为神学家。但同时,我更同意他们进一步的论述说:“我们应该问的并不是‘我们会不会成为神学家’,而是‘我们会不会成为优质神学家’。” [2]

    实在,神学院的目标已经不能停留在讲台供应的传道人,而更是以培养神学家,甚至是优秀的神学家为已任。因此,作为踏上神学研究的神学生来说,就不能只是以神学家为目的,更应该追求成为优秀神学家。

二、读的是神学,目的却是学神
神学的目的在于学神,是不变的道理。神学的研究对象是所信仰的神,神学的基础在于圣经。所有基督教信仰的理论都已经记载在圣经中。保罗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神学的根基在于圣经,当人学习神学的时候,必以圣经为准则,所以一位真正研究神学的人,必是一位研读圣经的人。阅读圣经的人,都得明白圣经的功用,就是保罗所说的经过“教训、督责、归正、训练”之后,“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邸立基说:“迈向传道人最严重与最广泛疾病的第一步”就是将“与上帝的个人关系较变为仅是技术性的涉及,……不能再将上帝的《圣经》读为对我的说话,而只是作为释经的研究对象。”[3]然而,神学不能离开与上帝的关系,即“神学的思想只能在与上帝对话的空气中呼吸。”[4]邸氏提倡并一直使用的神学历史的研究方法为:“将神学反省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主义对话……并视之为正规的属灵历史,而且神学反省更应被视为属灵抉择的结晶体。”他提倡并定义:“神学的历史就是基督徒与他们信心所作决定的历史,并且以这抉择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反省作为表达的形式。” [5]

邸氏认定神学思想要以第二人称(我与你的关系)作定位,认定教义神学本质上就是透过祷告的神学。这样,神学便不再是一种使人变得虚假的神学,即在思想上纯洁、正统及基本上属于路德宗或其他宗派的,但事实上却是内藏死亡的毒气。他所期待的神学,或神学的目的,不再是一套沉重的铠甲,将我们压倒及冻死,而是“基督会众的良心、指南针与观念的赞美诗。” [6]为达到这个目的,“要视乎那些聆听与祈祷的基督徒如何站于神学之后,基督徒作为聆听与祈祷的人,每个都需要努力奋斗,不被神学所打倒,以致成为了战场上的死尸,而不是基督的精兵。” [7]

    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说:“做任何层次的神学家都必须对认识神比累积关于神的知识抱有更大的兴趣”。[8]他们很不客气地指出:“撒但是全宇宙最厉害的神学家,他知道大量神学知识。” [9]他们又引用荷兰神学家柏克富(Hendrikus Berkhof)的话说:“地狱中最底层的区域是专门留给那些只对自己关于神的思想有兴趣,却对神自身没有兴趣的神学家们!” [10]因此,“直到你真正与神相遇,又让神的灵改变你,包括更新你的心意,到那时,神学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便会在你面前展开。在此之前或除此之外,神学只会停留在理智活动的层面,而不会是改变生命的智慧。” [11]

    神学就是学神,最终极的目标就是“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长成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以及“我活着就是基督”。当人们全心“学神”,所彰显出来的生命并然无所替代的,可以说,“学神”的基督徒都是“神学家”。

三、中心是神,目标是荣耀神
    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说:“神学能讨神喜悦”。这实在是我们学习神学与研究神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神学不仅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与我们人生的目的不可分的。他们说:“我们研究神学是因为神学反省能让我们的生活扎根于以圣经为本的基督教真理之上。神学可以使我们在流沙般的世代中以更成熟的灵性做信仰稳固的门徒。它又能增加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活出门徒应有的样式。” [12]因此,我们的神学不能是以人为中心的,而是以神为中心的。如两位作者所说:“敬虔的信念必会产生敬虔的生活。敬虔的生活能够荣耀神。因此,神学反省的最终目标是让神透过信徒的生活——就是他们怎样行事为人——得着荣耀。” [13]

    按照圣经的要求,神学研究者首先得是一位基督徒,他的研究与他的信仰一致,因为神学本身虽不是信仰,但神学就是在阐释信仰。若没有信仰的经历,就无法体会信仰,他的研究也只不过是“炒冷饭”而已,他自己则是一位神学匠,而非神学家。神学研究者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因为神学本身是服务于教会,将圣经的真道系统化和理论化,当基督徒明白真理之后,基督徒就必然过敬虔的生活。神学研究者应该是一位全职基督徒。所谓全职基督徒就是活出保罗所教导的“献为活祭”。全职基督徒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活出基督的生命、见证荣耀基督的圣名。神学研究者应该是一位追求成圣的基督徒。主耶稣说“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神学传达的真理就是引导我们走在合乎圣经原则的成圣道路之上。

四、学习知识,更要学习顺服
神学院要教出来是怎么样的学生?我相信,知识是不能替代的基本要求,但知识不是神学教育的全部,因为我们不能只是拥有神学知识,却不懂怎样与人相处、与神相处。神学生,要学神,这是不变的道理。学神,当然离不开的就是效法基督。效法基督,就要效法祂与父神的关系。而基督与天父之间的关系中,彰显得最为明显的就是主耶稣的顺服。圣经告诉我们:“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2:6-7)

    今日神学生在校期间理所当然地要学习知识,这也是每位神学生必然努力的方向,但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功课,就是学习顺服,这在神学院期间当学习的,也是在教会里要学习的;这是在与人的关系里要学习的,更是在与神关系里要学习的。可以肯定,这也是非常难以学习的功课,需要一生去追求,需要一生去对付。如伯克·帕森斯牧师(Burk Parsons)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10件事中说:“要记住你接受训练,不是要成为娱乐圈迷倒万人的超级明星,而是要作为神的缘故,为神百姓的缘故每天牺牲自我,牺牲自己利益,牺牲自己梦想的仆人。”

五、“全科”装备,加上“专科”训练
    神学本科的训练所着重的是“全科”的基础训练,这是应该的。一位神的仆人,必须要在基本的属灵生命与知识上有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止于学习“全科”的知识,还得有“专科”的训练。这就鼓励我们在校期间,在学习“全科”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恩赐、兴趣、或者是异像,找到自己在“全科”装备之外的“专科”学习。

    约翰·博瑞姆的“给神学生和年轻神学家的30个提醒”中第29条说:“在你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阶段(在经过一些尝试之后),就决定你要关注哪些方面,不关注哪些方面。在考虑机会的时候,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不,这就和懂得在什么时候说是同样重要(也许更重要)。”

    教会在不同的时代里,需要的牧者不一定完全一样的。从1980年代开始到世纪末,中国教会需要一批经过基本圣经训练的传道人,来弥补当时中国教会“群羊无牧人”的需要。到了21世纪初,中国教会开始需要培养一些具有专业能力,特别需要具有实践神学训练的传道人。到今天,中国教会向神学院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期待兴起中国教会的神学家及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因此,神学生就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教会的需要。

六、知识重要,掌握方法更重要
    著名的基督教教育专家韩君时向所有教育者提出一个要求:“教师的目标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思考,教导人如何学习,教导人如何做到。”[14]我想,这是对所有神学院老师的一个挑战。我们的教导不是一种死板的工作,教导的对象也不是机械。我们所面对的是人,是一批有待于开发的学生,更是一群将来引领教会的牧人,甚至其中有未来中国教会的神学家。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老师更需要将治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得“鱼”的同时,更是得“渔”。

    在此,我还要鼓励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定睛在老师所讲的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老师治学的方法。听道的时候,不能只听牧者所传达的信息,也要分析他的释经与他的表达方式。在学习声乐的时候,不能只是享受他优美的歌声,更要学习他的发声技巧。在诗班练唱的时候,在学好老师要求歌唱的诗歌之外,还要关注老师带领合唱时所用的方法。在阅读一篇学术论文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效论文作者的思路,以及论文的格式。

    同时,我不太鼓励神学生花太多时间忙于应付在学期间的讲道任务,而忽略学业的要求。我也不太鼓励神学生过早阅读圣经的注释书,而忽略去研究释经方法。我认为,你若在学期间掌握必要的工具(语言)、精通治学的方法、清楚服侍的方向、拥有热忱的心志,就不愁不成才了。

七、脑袋大了,生命也需要长大
    神学院学习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神学的青春期”。在这个“青春期”中,“神学的研习常常产生一些长得太高的青年人,他们的内部器官未能相应地发展。” [15]

    神学院的学习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学会一些知识,更需要有属灵的经验。邸立基形容一位年轻人在思想教会历史上的三一神学的难题时,不可能只是用理智去理解神学家们所提出来的思想,更需要了解他们背后隐藏的属灵经验。“故此你可以想像这位年轻的神学生在其属灵的体会上,根本未达足够的地步来明白这教义,即使他理智上明白这系统的逻辑,就是对这系统外表看似是属灵经验的和其教义在历史中据理的发展有发认识,但始终因着其心智的不成熟而一知半解。”[16]

八、心里要火热,头脑更要冷静
    在神学院里流传着一句话,就像“魔咒”一样,即“一年热、二年温、三年冷、四年冰”。其实,这句经常被提出来的“魔咒”并不可怕,也不一定真有那么强大的魔力。在神学生涯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个功能,就是不要活在别人的话里,更应当以“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的心态面对四年的学习。一位心里火热的神学生,一定会胜过所谓的“魔咒”。

但反过来说,神学生不仅要有火热的心,也当有冷静的头脑。说得白一点,不要让心里的火热,把脑子给烧坏了!对于信仰的追求,火热很重要,但冷静也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末世的时代,教会出现许多千奇百怪的“神学”和“属灵的事”,将基督徒从真理引向灭亡。许多基督徒头脑发热,随从各种新鲜的“神学”,被“世俗的小学”所牵引,偏离正道。作为未来教会的牧者,神学生必须在真理上有全备的训练,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犹3)。

    约翰·博瑞姆在《给神学生和年轻神学家的30个提醒》中第6条说:“培养一种强化的灵修生活,对那些把这批判为是敬虔主义的人要视而不见。要不住地祷告,读圣经,不仅把圣经作为学术文本来读。珍惜机会参加神学院里的敬拜和祷告会,以及主日聚会。”他又在第22条中说:“要怀疑神学中一切迎合潮流的做法。当每一个人赶某些神学立场的潮流,不管是叙述神学、女权主义、救赎历史、自然律、敬拜礼仪、解放神学、后现代主义或任何事情的潮流时,这就是时候要唤醒你的批判功能了。除非你自己已经做了研究,否则不要随大流。当一种神学潮流来到的时候,要条件反射地问这个问题:‘这出了什么错?’事情总有一些错误的方面。最新的就是最正确,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事实上很多新运动,最后证明是全然错误的步骤。”

九、学习期间,当以学习为重
    记得在伯特利神学院读书的时候,学院安排我到一间教会去实习。每周六、周日,我都会到教会去参与一些简单的服侍。后来,也稍微多了一些服侍,如成人主日学、团契讲道等。一个主日晚上,我刚从教会回到神学院,在校园里遇见院长,他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我表示功课上时间不够用。他就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他就学时,前院长蓝如溪对同学们的忠告:如果主耶稣现在再来,祂会怎样审判我们?是会按着我们没有好好服侍来审判呢?或是按着我们是否好好学习来服侍?显然,神会按照我们现在的身份来审判,祂不会问我们是否在教会里好好服侍,反而会问我们是否是一位忠心的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功课。因此,作为学生,在学习期间,首要的事不是服侍,而是以学业,先做好一位学生应当做的功课,尽上学生的本份,将来才能服侍得好,才能成为忠心良善的仆人。

    按照邸立基建议,在神学学习的初年,最好不要急着到教会去讲道,反而应该保持缄默。他说:“我不会容忍第一年的年轻神学生宣讲婴儿期般的讲章,他应该保持缄默。人在转声期不会唱歌,而当神学生在生命的成长期中,亦不应当随便讲道。” [17]伯克·帕森斯牧师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20件事中说:“要记住神学院首先是学习如何学习的地方,在神学院的日子是学习如何学习……”。

十、要向上结果,先要向下扎根
    神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迷思,以为读神学只要拿着圣经就可以。这种错误的“唯独圣经”导致许多神学生忽略了许多应该有的装备。所谓“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意思就是提醒我们在学习期间要尽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打得越深,将来所建立的神学“大楼”就会越高。

    神学与哲学割裂不开的关系,神学生学习神学的基础就是哲学,因此想要更好地理解历世历代的神学思想,就必须学习哲学。一个事实:“所有人赖以行事的世界观,无不富含哲学意味,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圣经教师和神学家也不例外。不论是出于有意识还是潜意识地,哲学及世界观都影响我们对神和圣经的理解。” [18]



[1]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59页。
[2]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40页。
[3]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77页。
[4]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78页。
[5]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79页。
[6]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81页。
[7]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81页。
[8]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28页。
[9]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16页。
[10]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28页。
[11]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29页。
[12]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35-36页。
[13]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37页。
[14] 韩君时著,《改变生命的教学》,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2002年4月二版,第47页。
[15]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44页。
[16]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41页。
[17]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44页。
[18]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杨长慧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9年9月,第87页。



                    


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22: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学生涯互勉(下)

                                                                                                

神学生涯互勉(



    一、恩赐重要,生命素质更重要
    恩赐,对于每位传道人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毕竟从神学院毕业之后,来到服侍工场,面对诸多弟兄姊妹,那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现实是需要面对的。而教会在衡量一位传道人的水平时,往往以恩赐是否明显、是否多样为标准。不过,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神的仆人所服侍的不仅仅是教会的弟兄姊妹,更重要的是神。因为我们都要在主面前交账的。所以,恩赐虽然是神所赐,但衡量是否一位神所喜悦的仆人,不是他的恩赐,而是生命素质,即忠心良善。

    按才受托的比喻,就已经将忠心良善摆在所有仆人的首要。不管是五千、二千或是一千,主人对他们的要求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是否已经尽上本分。神将恩赐赐给每位服侍者,一定不会要求我们去做自己恩赐之外做不到的工作,不会有过高的要求。祂所要求的就是忠心与良善,按着恩赐尽上本分。身为神学生,我们追求知识的长进、挖掘与运用恩赐,都是应该的,但更应该努力的,就是追求成为一位忠心良善的仆人。
         
        二、突破自身限制,勇于被主陶造
有人说:“在面对改变时,你可能会愤怒,可能会无奈,可能会窃喜,只有第三种人才会从改变中得着最大的好处。”韩君时教授说:“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改变的媒介,必须先经历改变。”[1]这是基督教教育专家对所有参与基督教教育的人的要求。

这同样适用于所有传道人。要成为一位改变的媒介,传道人必须先经历改变。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保罗要求我们学会在消极方面“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在积极方面“心意更新而变化”,目的就是去“察验……神的……旨意”。因为人人(包括基督徒)都浸淫在世界的潮流和思想中,在潜移默化间,会沾染世俗和世俗的思想。神的仆人就应当先在心灵里主动回转到神的旨意里,从世俗中分别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正面影响信徒,带领信徒经历改变。

神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人是永远需要改变的。需要改变的人若要达到符合不可改变的神的心意,就需要改变自己。在不断地改变中,基督徒越加像神,传道者的事奉就越加有效。

        三、操练敬虔,也要操练身体
    神学生涯是一个全面操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操练敬虔、操练属灵生命的成长,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也实在需要有更多的提醒,因为在资讯发达的今日,太多人被捆绑在手机、电脑之上,我们许多的时间被浪费在刷屏与回复信息上,祷告与灵修都自然被挤掉,能留给建立神人关系的时间少之又少。

    但也在同时,我们受到洪水般的资讯,同样忽略了个人身体的需要。在年轻人中间,许多老年人特有的病症屡见不鲜,太多人似乎仅用二、三十年将近百年的精力用光了。所谓的“细水长流”,就是提醒我们节约身体健康的资源,不要过度消耗。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宅男”、“宅女”,要从办公室、家里出来,参加身体锻炼的行列。

    圣经上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并不是完全贬低操练身体,而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在忽略身体操练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重视操练身体,使我们做身体健康、灵性活泼的传道人。

        四、敬畏上帝,也要尊重老师
Burk Parsons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7件事中说:“要记住你的角色是学生,学生绝不能高过教授,总要向教授显出尊敬来,不要无谓地批评他们,要为他们祷告,为他们感谢神,因为他们是为你灵魂守望的人。”

在参与神学教育的时期里,笔者深深感觉到中国教会所办的某神学院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现象。你可能会质疑老师的问题,但我认为不管老师是否称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本分。老师一定会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但作为学生若不能学习尊重老师,那么你就成为一位不称职的学生。更何况,不管怎么不好的老师,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其可敬之处。

        五、“意见纵分歧,爱心却唯一”
    历史上许多神学的分歧所导致的分裂提醒我们,除了最为核心的真理之外,一些非核心的问题不能影响我们的合一。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神是真理,但我们并非神,不能完全掌握祂的真理。我们若承认自己所持守的真理只有相对的重要性,比较能够在爱中维持整体的合一”。[2]因此,我们提倡“在重要的事上,追求合一。在次要的事上,追求包容。在凡事上,追求爱心”。[3]

邸立基揭露一种神学唯美者的问题,他们在理智上过份膨胀,成为一种“健康的热病”。他提醒说:“任何对你十分吸引的神学观念,你必须视其为对你信心的挑战。在神学上对你产生吸引力及在理智上对你产生启迪的事情,你都不应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否则你可能不再是相信耶稣基督,而是相信马丁路德,或是相信你其中一位的神学教授。”(第73页)这在中国教会已过的20年中,“唐崇荣牧师说……”、“加尔文说……”或是“丁主教说……”等遍布在教会各种类型的神学研讨,大有掩盖圣经与耶稣基督的权威。

        六、学像小孩子的样式,保持单纯的心追求
伯克·帕森斯牧师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2件事中说:“要记住耶稣基督美好单纯的福音,你需要不断成长,越发依靠主,有更扎根在圣经教训之上孩童般的信心。”约翰·博瑞姆的“给神学生和年轻神学家的30个提醒”中第17条说:“控制你的性冲动,远离互联网色情内容和不正当的关系。神学家并没有免疫力,脱离那些危害教会中其他人的罪。”

我经常给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是永远保持单纯的心。以致有一天,一位学生在我受到无谓的伤害之后,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一句话:“老师,现在你还能单纯吗?”看了这条信息之后,原本心里很为事件不平的我,沉思自己不愿意继续单纯的心,他挑战我的教导,也同时在提醒我。我回了一句:“我宁愿单纯地被人伤害,也不愿意复杂地伤害他人。”
     
        七、学会两条腿走路,口传加笔传
    相信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单自己去写,还在任何有机会的场合里告诉传道人、神学生,除了要学习会讲道之外,一定要学会写作。在我看来,口传加笔传,就是传道人的两条腿,更是福音传布的两条腿。

    我出生在温州,在温州教会中长大。温州教会素来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但温州教会所标榜的复兴,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牧养的缺失。而牧养的缺失中,我认为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用文字牧养。有40多年历史、人数达25000人的牧区,其牧养的模式就是在教堂里讲道、查经。我形容这种牧养叫做愿者上钩式牧养。我作过一项简单的统计,这个为数25000信徒的牧区,平时参加礼拜的人数不过10000人。至少有15000人从来不到教堂参加任何形式的聚会,教会没有其他任何牧养。那来到教会的10000信徒,还有许多只是听听道,还有许多只是到场了,心不在焉的。那请问能够牧养到的是多少人呢?

今天人手一机的时代,又是“互联网+”的时代,牧者需要借着契机,将信仰用文字表达出来,传送到每一位信徒的手机里,借此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因此,约翰·博瑞姆的“给神学生和年轻神学家的30个提醒”中第5条提醒:“学会如何清晰和有说服力地写作和说话。最好的神学家能够把深奥的观念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八、读高深书,做卑微事
    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忌的就是骄傲。读神学,在知识上的长进了,却容易生出“骄傲病”。如邸立基所说,这是一种“理性的骄傲”,他说:“真理往往使我们陷入占有欲的试探中:因为我们已明白了此事与那事,什么都学晓与懂得。知识就是力量,故此我胜过那不懂得此事与那事的人,我有更大的可能性,同时我亦面对更大的试探。任何人在触及真理的时候,正如我们神学家一定要处理的,极易陷进占有者的心理状况,但爱却是占有欲的相反,爱是自我牺牲,绝不自夸,反倒是谦卑自己。”[4]

        九、走出象牙塔,神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神学研究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就是处境化。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一词源于宣教学,意指“将永不改变的国度福音翻译出来,使得各个文化中的人,在个别的存在处境中,都能明白福音真理”,[5]就是用每一种文化或族群惯用的语言和思想形式来表达圣经真理。当然,处境化的前提是不使真理内容受损,而使用一个新的形式来表达真理。[6]

    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给予我们一个很现实的论述:“与我们一向的假定相反的是,我们并不是中立和不偏不倚地读圣经。这就是说,我们在读圣经时总是无法做到不受自己的历史文化处境影响。”[7]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必然带着中国文化处境读圣经,这本身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表现,是不能避免的。他们又解释说:“我们身处的文化处境恰好是神的心意。圣灵并没有把一本教义大全启示给我们,反而选择默示圣经作者写成现有的圣经——其中包括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造物主宁可把我们放在时空限制中,而不是创造没有文化束缚的人类。这就是说,我们的主的心意是要我们在身处的文化背景(包括我们的文化背景所带给我们的一切限制)中研究神学。而这些限制实际上也是到头来推动神学发展,又使之多姿多彩的动力。”[8]

    因此,神学院不只是研究神学的象牙塔,她乃是成为神学与教会的桥梁。作为一位预备传道人,当一方面要读圣经,另一方面应读报纸。因为我们身处于“两个世界之间”将圣经时代的信息化成今日世界的语言并传递出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圣经所启示的真理,翻译成现代人能够明白的形式。[9]

邸立基指出:神学亦是见证之一,教会是神学的牧者,因为神学在教会中进行。他说:“即使教会不会亦不能明白我们工作的详情,但她仍有优先权来查问我们,因为我们的神学工作在教会这个场所中进行,正如我们是教会的成员一样。”(第63页)因此,神学研究者不能因为教会中某些人提出幼稚而无知的问题而不屑一顾,反而这是使“我们在神学反省的同时,关心如何适切地运用在信徒生活的问题上,故此它们是关乎我们信仰的健全性。” (第63页)他提醒神学研究者要在保持属灵的直觉的同时,并要“保持与上帝儿女的活泼对话,甚至可能是神学的对话。”(第64页)

如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所说:“神学是信徒生活的基础。”他们说:“优质神学家能够把基督教信仰中理论、学术和理性的元素融入基督徒生活中。结果神学便变得十分实际——甚至可以成为他们平生最实用的学问!”[10]

因此,神学与基督徒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不能纯粹地研究神学,而脱离信仰现实;一个人也不能完全抛弃神学,而活在无知的信仰状态中。这样,就进一步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信仰神学研究专家,并不能了解信仰的实质,他若说自己懂神学,他只不过是一位神学匠,因为一位没有信仰的神学研究者无法实践信仰,更不可能创造出独特的神学理念。照此说来,今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研究神学的不信基督的学者,虽然在已知的神学研究中取得不错的成就,但他们因为无法涉足信仰,就无法经历基督教信仰的美好。

        十、摒弃荣耀神学,高举十架神学
    在十字架成为焦点的时代里,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基督的十字架,在教会的神学里,也应当重拾十架神学。事实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没有用成功神学来完成祂的救赎,却用人所想不通的十架神学来拯救罪人。

    邵叶尔说:“历世历代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不断地面对诱惑,想要凭着自己的理性来理解神,马丁路德称此为‘荣耀神学’,并指出认识神的正确渠道,是‘十架神学’。换言之,我们若想要寻找神、理解神,应当藉由神在基督里的启示,以及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之工,而非从神本身或神的荣耀来理解神,应当从十字架的屈辱来认识神。”[11]

    现在在读的神学生们,谁若还想借着读神学、做传道谋“一官半职”、“发财致富”,就请你打消这个念头,或者请你放弃走这条道路。因为十字架的路,本身就是一条窄路,本身就是一条崎岖难行的路。

        十一、要将家庭作为服侍的第一工场
主耶稣曾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38)许多人读了主耶稣的话,就认为主耶稣就是要求我们撇弃家人,不能爱家人,甚至认为不照顾家庭就是属灵的表现。但实质上,主耶稣在另一处经文责备那些为“各耳板”(供献)而忽略奉养父母的人,提醒我们不能“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参可7:10-13)主耶稣更是要我们在“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之外,要学会“爱人如己”。(参太22:37-39)

不少人认为,服侍神定格在教会里或教堂里,认为在教会或教堂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服侍神,从而形成教会间错误的圣俗二元观。然而,从圣经记载看,神给予人类的使命“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参创1:28)古圣先贤们跟随神、与神同行,其“生儿养女”(参创5章)就是他们重要的服侍之一。保罗也提醒教会作监督的,说:“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 神的教会呢?”(提前3:5)今天的传道人,我们不但不能将服侍限制在教堂与教会内,而应该拓展到基督徒生活的每个层面。

对于神学生,伯克·帕森斯牧师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23件事中说:“要记住你的妻子和家庭是你的第一责任,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你自己免得离婚,或者为了你事奉的缘故装出一切都很幸福的样子,而是为了通过牺牲地爱你的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一样真实爱她,在你的婚姻中表明福音。甚至不要让学习中具体一个小时的时间看起来比帮你妻子洗碗更重要。如果一个牧师赚得全教会,却赔上他的家庭,这又有什么益处呢?”我个人非常同意帕森斯的观点,我认为家庭应该成为传道人的第一服侍工场。

    总结:以上“神学生涯的互勉”,作为一位“过来人”对学弟学妹们的勉励,免得走歪路。在结束之前,我还有两句话:第一、神学院不是天堂,不要过分要求;第二、神学院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好地方,每个人的追求要“对自己狠一点”,而不是“对自己好一点”。很多人因为对神学院不满而荒废学业,很多人因为对自己太好而不愿努力。神学院好不好,老师的作用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试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会大学中的许多精英,很多都是在清末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但他们没有整天在那种教育体制下怨天尤人,反而继承传统、突破传统,从而成为我们所认为的“大师级”人物,成为几代人的祝福。因此,你是否能够成为将来教会与社会的祝福,不在乎你的老师有多厉害,而在乎你自己有多努力。



[1] 韩君时著,《改变生命的教学》,(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2002年4月二版),第21页。
[2]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195页。
[3]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195页。
[4]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年5月四版,第51页。
[5]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64-65页。
[6]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65页。
[7]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1页。
[8]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2页。
[9]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70页。
[10]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31页。
[11]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60页。




                    

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
金燈台團契歡迎您 立即登錄 申請戶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